彭德怀发现个怪事:马家军团长以上军官咋都不见了?
1949年8月,彭德怀将军指挥的20多万解放军,向西北军阀马步芳在兰州的大本营展开了总攻。经历了咸阳和固关的战役后,曾经声势浩大的马家军已是强弩之末。尽管如此,凶残而顽固的马匪还是决定与解放军拼个你死我活。
激战过后,解放军于26日凌晨攻克兰州城。在一夜的激战之后,马家军溃败。敌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边乱窜。当他们发现解放军的炮弹已经落在脚边时,纷纷向北方叩头,然后扑通扑通地跳入滚滚的黄河。除了少数士兵抓住马尾成功游到对岸外,大多数跳水的马匪士兵都溺水身亡。
显然,曾经让解放军吃尽苦头的马家军,在精神上已彻底崩溃。他们昔日的凶狠与残忍,已变成了可笑的胆怯,一个个灰溜溜地进入了所谓的“天堂”。
在此战中,解放军共毙俘马步芳部2.7万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自此,西北地区战斗力最强、反共最坚决的马步芳部彻底覆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解放军便直捣马家军的发源地——西宁。马步芳见大势已去,携带多年掠夺的黄金逃往台湾,不久后又逃往沙特阿拉伯。
一、彭德怀的忧虑
尽管兰州战役取得了胜利,彭德怀将军并没有感到多少喜悦,反而心中充满忧虑。首先,兰州战役是一场惨烈的血战。尽管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有优势,但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马家军的顽强抵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彭德怀还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解放军并没有俘虏到任何高级军官,甚至连一个团长都没有。这种情况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家军的本质。马家军是一支极其封建、反动的武装力量。在国民党的众多派系中,马家军的人数虽不多,武器也谈不上先进,但它之所以能给解放军造成巨大麻烦,主要是因为它们“极端抱团、排外”的特性。
马家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其发展始于民国初期。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在1864年的河州起义中是一名领袖。1872年,马海晏随起义军的主
要领袖马占鳌向清军投降,并被任命为河州靖南军中营马队管带,这是马家军的最初形态。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马海晏带领部队前往北京“勤王”,因此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其子马麟被晋升为旗官(相当于团长),后升为参将(相当于旅长)。
辛亥革命期间,马麟残酷镇压本地起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支极端反动的武装竟获得了民国政府的招安,实力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强。
马麟去世后,他的儿子马步芳接手部队,成为青海马家军的第三代传人。1931年,马步芳加入了国民党最大的军阀——蒋介石的阵营。从此,他便在其父的基础上扩大了在青海的势力,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扩张,还在经济上进行了掠夺和扩张,巩固了其封建统治。这种精心策划、不择手段的结果,逐步形成了在青海地区的割据局面。
1936年,马步芳率军击退试图突破河西走廊的红军,给解放军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因“剿共”有功,马步芳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其军队扩充至1.7万人。
从清朝到民国,虽然青马势力逐步壮大,但其核心一直未变,即其宗族性。马步芳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到马步芳时期已发展到18宗60余房,拥有数百人。
马步芳麾下从师到团的军官均由他的亲属担任。这些人宗法思想严重,将军队视为私产,认为马家军的兴旺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的凝聚力极强,战斗意志异常坚定。即使面对败局,也会全力以赴,绝不抛弃战友。
马继援掌权后,虽然吸纳了一些外姓将领,但马家军本质上仍是马步芳家族的私兵。
这种凝聚力在国民党中是罕见的。马步芳以宗族为基础,招募了大量的回族、撒拉族士兵,以宗教信仰为纽带,锻造出一支忠诚、狂热、残酷而坚定的部队。
在战场上,马家军的军官们常常是冲锋的先锋。1949年2月1日,第四野战军在铜川遭到马家军的伏击。马家军20师的师长马得胜挥舞马刀冲在前列。在战斗中,马得胜脱下军装,仅穿蓝色毛衣四处突击。虽然这种不
顾一切的行为最终导致他被炮击身亡,但马家军将领的凶狠可见一斑。
兰州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马家军的营连级军官徒手持刀赤膊上阵,他们一边高呼:“天门开,天门开”,一边带领士兵对解放军进行反冲击,给解放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在决战马家军之前,毛主席已认识到马家军难以改造的本质,于是电告彭德怀:“马家军从不做好事,尽可能全部缴械,尽量少改编,越少越好。”
兰州战役之后,马家军团级以上的军官神秘消失,没有一个被俘,没有一个投降。对于解放军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军队的核心是军官,只要有合格的将领,可以迅速集结起一大批士兵。
马家在青海、甘肃久负盛名,这些马家军的将领们可能聚众造反。这样的情况,彭德怀自然忧心忡忡。
王震也曾表示:“在兰州仅消灭了2.7万敌人,一路西进和解放西宁消灭的残敌加起来也只有三万人,还有几万马家军的军官和士兵被打散,有的回了家,有的隐藏起来,武器还在,迟早会造反,必须警惕,不能不提防。”
那么,马家军的军官们究竟去了哪里?他们还会有何行动?
二、马匪的伪装投降
在兰州即将被解放时,马家军的将领们如同惊弓之鸟,整日惶恐不安。马家军长期与共产党作战,与解放军结下了深仇大恨。他们认为共产党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一旦投降,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此时,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向他们指出了一条“生路”——回家潜伏,秘密收集武器,等待时机发动叛乱,配合蒋介石和马步芳“反攻大陆”。
因此,马继援在兰州即将失守之际,密令驻守窦家山的第一百师师长谭呈祥:“今夜全线撤退,你们一百师先行撤离。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本钱都输光。”
第一百师是马家军的核心力量,马继援希望“保留这支马家军的骨干和根基”,以便将来东山再起。因此,“青马”残部的数万人逃回青海,其中那些团长、师长们,躲藏在西宁附近的大通县桥头镇、湟中县上五庄、海晏县三角城等地,他们隐藏了武器弹药,将战马改为耕马,分散隐匿,待机行动。
对于这些
凶狠顽固的马匪,解放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通过详细的侦查,解放军大致掌握了马家军军官们的行踪。为防止马匪官兵狗急跳墙,解放军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
“对投降的马家军将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只要放下武器,一律不杀。对下级军官和士兵,发放路费遣散回家,少校以上军官编入设在西宁的‘解放军官训练处’,集中进行改造学习。”
马匪众将认为自己手上沾满了红军和解放军的鲜血,共产党肯定会清算他们。但当他们听说解放军不会追究旧账后,便决定暂时先投降。
9月8日,青海解放三天后,在上五庄的“青马”八十二军副军长赵遂、参谋长马文鼎向解放军投降;10日,在三角城的“青马”一九零师师长马振武、三五七师师长杨修戎、骑八师师长马英等两千余人投降,其中包括350名将校级军官。
有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对于马家军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匪来说,这句话并不适用。早在“起义”之初,马家军的顽固分子就在密谋叛变。例如,马家军高级军官马呈祥在“起义”初期就与一群在“解放军官训练处”学习的国民党军官秘密结盟:
“我们可以以孤臣孽子的心情,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效忠蒋总统,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我们明降暗不降,人在曹营心在汉,待机行事。”
“起义”后,骑七师的反动军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在军队中散布谣言。只要有士兵与政工干部接触,他们就威胁:
“共产党来了,你对指导员那么好;国民党回来了,我看你怎么办呢?”
可以说,虽然兰州战役打垮了马家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马家军斗争的结束。从1950年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镇反运动”。而在西北,解放军的主要镇反对象就是马家军的余部。而这场波澜壮阔的平叛战争,竟持续到了1956年。
三、血债血偿
1949年9月下旬,马家军的各将领认为叛乱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开始四处串联,组织暴动。首先是原82军的某部团长马擢武。他以探亲为名返回甘肃临夏,在那里挖出了早已埋藏的
武器,与马步芳的族兄马步彪、马谚彪等人聚集了一大批匪徒。
11月,马擢武带领这伙匪徒在广和县袭击了两辆解放军的军车。车上的12名解放军战士与上千名匪徒激战了4个多小时,最终因弹尽粮绝而全部牺牲。廖汉生闻讯,立刻调派第一军的一个师前往临夏,协助兄弟部队剿灭叛乱。经过两个月的激战,终于平息了叛乱。
由于第一师前往临夏剿匪,青海相对空虚,因此青海的叛乱突然爆发。马英,原来是马家军骑兵第八师师长,解放西宁后,他迫于形势向军管会登记。不久之后,马英趁机逃回老家。12月5日,马英纠集5000多人包围了大通县、桥头镇以及附近的县、区政府和部队驻地,发动了疯狂的冲击。
同时,青马原军官马成彪纠集1200多人在门源县作乱,次日攻破了县城,县长以下40多人壮烈牺牲。在叛乱前,马成彪偷偷藏匿了2万多发子弹。县、乡政府有所察觉,曾多次上门索要。但马成彪一口咬定:“没有这回事,子弹不能吃,不能喝,要它们作甚?”没想到,马成彪竟利用这2万发子弹发动了叛乱。
马英、马成彪的叛乱后,反革命武装的暴动迅速蔓延,小峡、湟中、循化等地相继发生叛乱。一时间,匪患四起,形势极为严峻。这帮马匪仍旧残忍如初,他们疯狂屠杀解放军和政府人员,甚至砍头跺脚、割舌挖眼、陈尸旷野,令人发指。
战后,军队清理战场时,竟无法辨认熟悉的战友面目,只能含泪在墓碑上刻写:“无名烈士”。
对于这些屡教不改的马匪,解放军也不再手软。贺炳炎、廖汉生果断下令,派兵全面反击马匪。
首先,贺炳炎命令第三师师长兴中带领七团的两个营及一军的侦察连火速增援大通。在桥头镇,解放军与千余名匪徒交火。解放军炮兵毫不留情,将炮弹精确投向敌群。战斗从早晨打到中午,共击毙匪徒300多人,俘获500多人。
12月6日,兴中师长带领增援部队赶至大通县。马英见势不妙,急忙率部撤围而
逃。经过数日追击,解放军终于在12月13日追上马英一伙。战斗中,司号员杨孝忠看到一个满脸横肉的大胡子匪徒正猫着腰准备逃跑,于是对准他的头部开了一枪。
战后清理战场,从该匪徒口袋中发现一枚水晶石刻成的大印——正是马英之印。
马英匪帮被彻底歼灭后,马成彪自然也难逃一劫。在解放军的猛烈反击下,马匪全军覆没,匪首马成彪当场毙命。
在大通、门源剿匪的同时,解放军第二师第五团围歼了西宁附近平邑、小峡地区的匪徒,击毙匪首韩静如。随后,该团与师骑兵营协作,收复了湟中县城。
在化隆、循化等地,原青马骑兵十四旅旅长马成贤、新编一百师师长谭呈祥、新编军参谋长马忠义、伪西宁市师长韩进禄等人密谋重新组织新编八十二军。还未来得及行动,解放军第一师及时赶到。马成贤匪帮全军覆灭,马忠义、韩进禄等匪首向解放军投降。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四处流窜的马匪,贺炳炎和廖汉生决定组建骑兵团,以原有各军和各师骑兵营为基础,组建骑兵团执行机动剿匪任务,深入草原和沙漠根除残匪。
到1950年8月,经过200多次战斗,青海解放初期的马匪之乱终于平息,残匪大多逃至深山老林和边远地区。在这期间,仅第一军就歼灭匪徒5750人,其中击毙2455人。
如此一来,马步芳父子在大陆的骨干人员或被击毙,或被俘。同时,解放军在军事打击的同时,还采取了政治攻势。要知道在解放前,由于马步芳家族在青海40多年的残暴统治和血腥镇压,全省竟无一名中共地下党员,甚至连一位民主人士也没有。因此,在基层缺乏干部,群众对我们也不了解。而这正是马步芳匪徒得以横行霸道的根源。
于是解放军积极担负建政工作,摧毁马步芳在基层的反动势力,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解放军收缴了民间的枪支,并展开了土改运动,最终得到了人民的一致拥护。如此一来,马匪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剿匪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现在是向马匪首领算总账的时候了。除了被击毙的以外
,还有大量被俘的匪首。对于这些满手血腥、屡教不改的匪徒,人民不会再对他们客气。之前放过他们一次,现在是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时候。
1951年5月24日,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宣判大会,判处谭呈祥等78名匪首和反革命分子死刑,立即执行。同年6月30日,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再次公审了267名反革命罪犯,判处反革命武装叛乱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原马步芳八十二军副军长赵遂以及骑兵十四旅旅长马成贤、谭腾蛟等30名罪犯死刑。
随着清脆的枪响,马步芳在大陆的最后一抹阴霾也彻底消散。剩下的,只有那些不成气候的残匪。直到1956年,这些残匪才被完全剿灭。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久联优配-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散户配资在线登录-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