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王朝封爵位,异姓功臣能当上公爵就已经是天大的荣誉了。
不过清朝两百多年里,一二字的公爵还挺多,但四字的那可真是屈指可数。
唯独在乾隆朝,有五个武将因为平定边疆、给朝廷开疆拓土立了大功,被皇帝亲自封了四字公爵,这就是特别有名的紫光阁五侯——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一等嘉勇忠锐公福康安、一等果毅继勇公阿里衮。
这五个人不光是乾隆十全武功里最核心的执行者,还凭着这种破格的封爵规格,成了清代异姓功臣里的巅峰传奇。
武毅谋勇公兆惠:黑水营里的西域长城
兆惠能往上爬,是从乾隆刚登基那几年在朝廷里锻炼开始的。
他家是满清正黄旗乌雅氏,一开始当的是笔帖式这种小官,但胜在干活勤快,脑子也清楚,懂朝廷的规矩,从户部侍郎一路做到军机处大臣,成了乾隆眼里能办大事的能吏。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噶尔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又反了,兆惠跟着定西将军班第当参赞大臣去打仗,这是他第一次在军事上露脸。
结果叛军又反了,班第在伊犁战死了,兆惠临危受命,带着剩下的人守着孤城,总算稳住了北路的战线。
真正让他一下子出大名的,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黑水营之围。
那时候,兆惠带兵去南疆追大小和卓,结果在叶尔羌城外的喀喇乌苏河边上被包围了。
叛军有十倍兵力围着打,清军就四千多人,粮草快吃完了,水也快没了。
史书记载,兆惠让士兵们挖井找水,采野菜填肚子,实在没吃的就杀马,他自己三个月都没脱盔甲,亲自带着敢死队晚上去偷袭敌营,杀了好几千叛军。
这场死守打了三个月,清军虽然死了不少人,但把叛军的士气给拖垮了。
第二年,援军到了,兆惠和富德合兵一处,最后平定了大小和卓,把西域正式划进了清朝的版图,还在那儿设了伊犁将军管着。
乾隆皇帝夸他打了几千里仗,功劳最大,特意封他为一等武毅谋勇公。
这四个字的封号,既是夸他战功厉害,也藏着武功厉害、有谋略、能打仗、功劳大的意思。
他的画像还挂在中南海紫光阁里,排在五十个功臣的第一位,成了清朝统一西域的代表人物。
诚谋英勇公阿桂:从治水的能官变成定边之神
阿桂这一辈子当官,在清朝是很少见的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当宰相的例子。
他家是满洲正蓝旗章佳氏,他爹阿克敦官当到大学士,他自己是举人出身,早年跟着治理黄河水患,亲自去河南、山东堵缺口,还想出束水攻沙的法子,把困扰明清两朝的黄河泥沙淤积问题给解决了。
后来西北边疆出了事,他就从文官变成武将,跟着兆惠去平定大小和卓,因为在军队里立了功,指挥得也有条理,被封了参赞大臣。
阿桂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平定大小金川那一战。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和小金川联合起来反了,清军打了好几次都输了。
阿桂临危受命,当定西将军指挥打仗。
当时地形特别难走,到处是碉堡,山路像刀削一样,阿桂没硬打,而是用步步为营,筑碉逼碉的办法:往前走一步,就建一座碉堡,拿碉堡当据点,一点一点把叛军的地盘啃下来。
后来木果木那一战清军输得很惨,阿桂把剩下的人收拢起来,重新整顿军纪,还亲自去看地形、画地图,最后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打下了索诺木的老巢,平定了大小金川。
这仗打了五年,花了七千万两银子,阿桂最后换来的是诚谋英勇这四个字的公爵封号——诚是说他临危不乱,谋是战术厉害,勇是带头冲锋,英是功劳大。
他不光会打仗,战后还会治理,在新疆带头屯田,推广种水稻、麦子,打下了西域粮仓的底子,乾隆还夸他有阿桂在,我打西南的仗就不愁了。
诚嘉毅勇公明瑞:皇亲里的忠勇榜样
明瑞的身份,让他当官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子,家里是满洲镶黄旗富察氏。
但他这个天潢贵胄(就是皇帝亲戚)是靠真本事让人服的:早年靠荫生(就是靠父辈功绩当官)入仕,从侍卫一路升到户部侍郎,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时候,他每次打仗都亲自披甲上阵,冲在最前面,因为功劳被封了副都统。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人打过来,侵扰云南边境,清缅战争就开始了。
刚开始清军打输了,明瑞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云贵总督的身份挂帅,带了两万人深入缅甸境内。
他用直捣对方老巢的办法,连着打下了缅军十多个寨子,一度都快打到缅甸的都城阿瓦了。
乾隆听说了特别高兴,晋封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还赏了黄带、宝石顶,那时候他可真是风光无限。
但缅军很狡猾,利用山里瘴气多、他们对地形熟的优势,用把村子烧光、粮食藏好,然后到处打游击的办法,清军粮草断了,很多士兵还得了瘴气病。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明瑞撤退的时候,在小猛育被几万缅军包围了。
他把剩下的五千人分成三路突围,自己带着几百亲兵断后,身上受了好几处伤还拼命打,最后自己上吊死了,才三十四岁。
乾隆知道了特别难过,停朝三天,用公爵的礼仪把他厚葬了,还赐了谥号叫果烈。
他虽然没打赢清缅战争就死了,但他的忠勇两个字,给富察氏家族添了悲壮的色彩,也成了乾隆十全武功里唯一一个因为牺牲结束的战役。
嘉勇忠锐公福康安:在宫里长大的少年战神
要说明瑞是皇亲里的忠勇将军,那福康安就是皇帝宠臣里的传奇将军。
他爹是大学士傅恒,他是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子,从小就被乾隆养在宫里,跟皇子一起读书练武,甚至还被赏了在紫禁城骑马的特权,成了乾隆最信得过的自家人。
福康安的打仗生涯简直像开了挂:二十五岁跟着阿桂平定大小金川,用放火烧山的办法突破了喇穆山梁,亲手抓了叛首索诺木,被封了三等嘉勇公;三十四岁当大将军渡海去台湾,克服了台湾的危险地形,抓了林爽文,晋封一等嘉勇公;四十八岁又带兵去打廓尔喀,翻过喜马拉雅山,打了六仗赢了六仗,逼得廓尔喀投降称臣,被封了贝子——清朝异姓大臣里封贝子的,就他一个人。
乾隆对他的宠爱都快超过规矩了:他生病的时候,乾隆亲自赐汤药;他的房子照着紫禁城的样子建,连柱子都漆成红的,刻着花纹;他死了之后,乾隆还追封他为嘉勇郡王,打破了异姓不能封王的老规矩,成了清朝异姓功臣里的最高荣誉。
福康安的传奇,不光是战功,更在于他以外戚的身份,靠打仗成了顶级的贵族,连《清史稿》都不得不说:福康安受皇上恩宠,从皇亲国戚做起,最后封了王爵,朝廷内外都把他当成重要的大臣。
果毅继勇公阿里衮:后勤里的定海神针
在这五个四字公爵里,阿里衮的战功可能没其他四个那么显眼,但绝对是幕后英雄。
他家是满洲正白旗钮祜禄氏,是康熙朝四大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孙子,早年靠荫生当官,当过户部侍郎、两广总督,在地方上治理得很好,大家都知道他沉稳能干。
阿里衮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是清缅战争的后勤保障。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明瑞战死之后,傅恒带兵去征缅,阿里衮当副将军,负责粮草运输和看病的事。
他还首创了马帮驿站制度:从云南大理到前线,每十里一个驿站,用马帮不分白天黑夜地运粮草,解决了山路难走,运东西费劲的问题;又在军营里设了瘴气医院,用草药预防疟疾,让士兵的死亡率降了很多。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老官屯那一战,阿里衮亲自到前线指挥,带头冲敌寨,结果被缅军的炮火打中了,重伤死了。
他虽然没直接打赢仗,但为傅恒最后逼缅甸议和打下了基础。
因为他儿子丰升额后来平定大小金川有功,阿里衮被追加封号果毅继勇公,就是为了夸他后勤能力强,又有勇气和气节。
结语:盛世功勋的缩影
乾隆朝的这五个四字公爵,就像五颗亮闪闪的将星,照亮了清朝的边疆地图:兆惠定了西域,阿桂平了金川,明瑞牺牲在缅甸,福康安赶跑了廓尔喀保护了西藏,阿里衮稳住了后勤。
他们的封号武毅谋勇诚谋英勇诚嘉毅勇嘉勇忠锐果毅继勇,不光是夸他们个人的战功,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注脚——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下,就是这些武将用命把清朝的疆域扩展到东西一万多里,南北五千里,而这四字公爵的封号,就是他们功劳的最高奖励,也成了乾隆朝又要恩又要威治国想法的一个例子。
他们的故事,到现在读起来,还能感觉到那个时候的金戈铁马和家国情怀。
久联优配-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散户配资在线登录-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