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关于张水华的评论,没想到引来众多攻击,部分极端网友甚至私信谩骂。客观说,我是不怕被骂的,因为我清醒认识到大部分人的谩骂没有任何含金量,只是一种情绪发泄罢了,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杀伤力。
但这事让我再一次审视了自己的言论并深思。客观说,我依然认为自己的言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当张水华的采访言论引发舆论哗然,当“自私自利”“情商低下”的标签如潮水般涌向这位马拉松运动员的时候,这场争议因为被互联网无限放大,早已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讨论范畴。冷静,请冷静!我们不妨停下口诛笔伐的节奏,追问一句,我们究竟是在批判一个人说话的“欠考虑”,还是在借批判之名发泄情绪,逃避本该直面的集体反思?
有人将张水华镜头前的欠缺考虑斥为“给领导同事施压”,却选择性忽略“心直口快”背后可能真实存在的职场困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当有人真的说出职场中调班难的现实时,换来的不是大众对管理问题的审视,而是对“不懂人情世故”的苛责。倘若人人都学会“左感谢领导,右感谢同事”“感谢完爹又感谢妈感谢三大姑八大姨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的圆滑话术,将真实诉求藏在“高帽子”之下,看似和谐的职场氛围里,又会积压多少被迫“硬着头皮支持”“心里苦却只能陪笑”的无奈?那些动辄指责张水华“自私自利”的人,若身处同样的调班困境,又能保证自己的选择比她更高尚,或更高明几分?
展开剩余61%再看调班争议的核心,与其说是张水华“牺牲他人周末”成全自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不如说是管理机制缺失下的矛盾暴露。马拉松赛事并非每周都有,“周末对调周末”本是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相信同事也会愿意,毕竟一个科室又不是只有一两个人,可为何到了张水华这里,就成了“不顾他人”“牺牲他人”的罪证?再说,她坚持跑马已有数年,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称得上领域内的人才。如果管理层能够早早做好妥善安排,而非让员工自己处理陷入“调休难”的委屈中,这场争议从一开始就不会发生。将矛盾归咎于个体“不懂妥协”“不够高情商”,本质上是在为管理的失职找借口——就像用指责树枝的歪斜,来掩盖树根早已腐烂的真相。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舆论风暴中潜藏的“撕神话”心态。正如有人所言:“人们热爱造神,更热爱在神坛崩塌时踩上一脚。”张水华是马拉松冠军,是大众眼中的“成功者”,当她暴露出“不完美”时,许多人瞬间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从名人“塌房”后的群起而攻,到361与张水华解约时部分人的“兴奋”,不难看出这种心态的影子。他们批判的不是具体行为的对与错,而是享受将“成功者”拉下神坛,踩上几脚的快感。这种快感背后,藏着的是对自身平庸的焦虑,是用贬低他人来获得心理平衡的怯懦。可真正的理性,从不是在他人犯错时狂欢,而是在看清问题本质后保持清醒,懂得宽容和慈悲。
最后聊聊“情商”这个被滥用的评判标准。不可否认,张水华的表达确切欠缺考虑不够周全,但那些将“往死里怼”当“正义发声”的键盘侠,又何尝不是情商缺失的体现?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最刻薄的语言攻击他人的“低情商”,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双标”。我们推崇高情商,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理解与包容,而非将其变成攻击他人的武器——当“情商”成为苛责他人的工具,那所谓的“高情商”,不过是更加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而已。
这场关于张水华的争议,在我看来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如今舆论的浮躁与偏见:我们批判个体的“欠考虑”,却逃避对管理机制的反思;我们指责他人的“不完美”,却纵容自己的“恶语伤人”。如果不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批判逻辑,下次当类似的争议出现时,我们依然会陷入同样的恶性循环。毕竟,真正文明的社会,从来不是撕碎一个人并为之狂欢,而是努力去呵护和拯救一个人。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野蛮人。我们应该以此为镜鉴,在反思中让整个舆论环境变得更合理、更宽容、更温暖。
发布于:福建省久联优配-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散户配资在线登录-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